一年一度的打假晚会如期举行,“隐私数据”成为核心关键词。
不论是免费Wi-Fi盗取位置信息,还是儿童智能手表成为窃听工具,都在揭露一个事实:
技术的进一步扩张,正在压缩人们的隐私边界。
晚会又举了一个例子:用户只需要浏览网页,技术公司便可抓取MAC地址,然后匹配到手机号,方便营销公司精准营销。
受利益驱动,技术成了灰色产业链的掘金铲,用户所浏览的商品信息、浏览时长、兴趣爱好等非生物特征信息都是该技术的“原料”,成为另一个隐私泄露重灾区。
这实际上是去年「人脸识别」话题的延续,只不过隐私数据从人脸这类生物特征信息,变成了非生物特征信息,但本质上是对技术侵犯隐私的又一次曝光。